给孩子一只手
发表日期:2010/7/7 23:44:2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13位读者读过
对于所谓的专家讲座,初时排斥,慢慢接受——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吸收和接纳。一个讲座里没有一点值得记录的内容?没有一句打动自己的言语?没有一幅契合心境的图片?那我是绝对不相信的,毕竟是专家啊。
今天,看一篇文章谈及“教师的作用”,我就忆起在北京挂职学习时听讲座时拍摄的一幅照片。照片是在听
自己的英语虽然不入流,但这样比较浅显的句子还是能推敲出来的。为了验证,也请教了身边的英语老师,网上找翻译软件自动译文。字面大意是:老师把一只手,打开了心灵,碰了一颗心。我尝试翻译得诗意一些(也请其他英语高手帮忙斟酌):教师,给孩子提供一只手的帮扶,用心启迪孩子的思维,温柔触摸孩子的心灵。
教师的作用——A teacher takes a hand,opens a mind,touchs a heart。
我是刻意地理解成“一只手”的,为什么不是一双手呢?
一只手意味着牵引,而一双手象征着全部的扶助。
教师之于学生,特别是小孩子,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生活阅历上,都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的向师性和依赖性是非常严重的。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先知,不是上帝,而是一个指引者,应引导着孩子们朝着一种所谓的“正确”方向前行。在这条“求真、崇善、唯美”的道路上,启发孩子的心智,发掘孩子的潜力,在孩子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上提供“一只手”的帮助,而不是“两只手”的替代包办。
孩子跌倒了,无须用两只手的力量将孩子抱起来,搂在怀里。给他一只手足矣,让他顺着这只手的力量自己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告诉他为什么会跌倒。也许孩子还会失败,还会有挫折,但他慢慢就会知道如何不借助外力,就能自己爬起来,这笔人生的财富,不是“两只手”可以替代的。
孩子迷惑了,用一只手拨开些许迷雾,让孩子看见希望和光明,而不是用两只手遮住孩子观察世界的眼睛,也不用将大幕全部拉开,使孩子丧失了探究的乐趣。人生的乐趣不就是在希望中获取不断前行的力量吗?
“一只手”是不是大于“一双手”的力量呢?
“opens a mind”——启迪心智,启发思维。
每个人都有想验证自己原先假设结果正确的一种心理倾向,这往往成为羁绊教师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绳索。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为人师的必须要开放自己的心智,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自己先得开窗透气,迎接新鲜空气的洗礼。
这不正是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吗?
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只有内心和谐、满足、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诉求。
“touchs a heart”—— 教师要触及学生的心灵。
怎样的教育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呢?不是说教,不是喊口号,只有让孩子真切的体验,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最真诚、最有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