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行的收获与思考
发表日期:2012/5/13 20:31:1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90位读者读过
4月12日,我和学校的另一位老师来到了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参加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度过了4天难忘的学习之旅,本次是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千课万人”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活动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举行,各地教育界的老师们聚集一堂,共同探讨、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
此次活动的安排日程特别紧张:白天8;00~12:00;下午1:30~5:30分别观摩5节课,晚上7:00~10:00听三场讲座;课间进行短信互动评点。本次活动都是邀请了一些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和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来献课,层次非常高,机会很难得,听课的老师们虽然很疲劳,但不愿落下一节课,甚至大师们的一句话,从始至终,都在认真地学习,希望能汲取教学艺术的营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可谓痛并快乐着吧。
回顾这次杭州之行,我也有许多的收获:
1、通过观摩课,传达出了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理念:“学在前,导在后”,教师的所有引导都要促进学生的学,包括问题的研究方法、确定思路等,带领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传统的“双基”向“四基”转变,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例如:林良富老师执教的《数学思考》一课,首先提出复杂问题:同一平面内,任意两个点相连,都能连成一条线段,12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学生感到复杂、无从下手,觉得12个点太多,教师再引导:12个点太多,怎么办,如果点少些呢?学生恍然大悟:可以从最简单的情况想起,逐步研究……正是通过这种从小想起,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的研究思想,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学社偶收获的不仅是答案,更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这种思想与活动经验会帮助他们解决其他问题。
3、“概念教学”重视“模型”的建立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中通过例题理解了“重叠”的含义后,老师又让学生脱离立体的情境,自己举例说说“重叠”,引导学生从吃的、玩的等各种情境中,内化“重叠”,只有学生能用自己的事例解释“重叠”,才真正认可了这个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韦恩图,例题成了一个模型,引导学生不停的丰富这个模型,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更有效。
4、计算教学以意义理解为抓手,建立新旧联系,逐步归纳到学生已有知识结构。
朱乐平老师的《多位数乘法竖式意义练习课》,没有向我们普通老师进行大量的及计算训练,而是通过三小题,分别是“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整十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打通他们算理的联系与组合,学生认识到每一部分的含义,并能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很多相关的算式,有深度、有厚度,重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本质规律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