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正文

省级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和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发表日期:2013/10/20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汤春燕 有1393位读者读过

级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和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我校做为江宁区民工子弟学校,既招收本地学生,同时也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宁打工者子女,全校学生数1436人,流动儿童682人,虽然他们在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等方面不尽相同,但相聚到上坊中心小学后,就要让所有学生,共享受国家政策、社会优惠、老师关爱,即共享优质、健康、公平的教育,以至与别的孩子一样、一同创造未来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流动儿童融入学校的受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2、我校“十一五”省级重点规划课题《流动儿童学习适应能力的研究》也是针对流动儿童开展的研究,这一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得了省市区专家的高度认可。正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基础之上,我校又继续深化研究成果,确立了此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对流动儿童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与之有关的科研项目也在各部门的资助下展开。前期研究重点放在关注流动儿童

1999年《边缘化的基础教育--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研究》课题组于对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总共寻访到114所打工子弟学校。最后他们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中提到“使公立学校成为吸收打工者子女的主要渠道”,这就说明让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孩子一起接受教育非常必要,这也是教育公平性原则的真正体现。

    在《流动人口子女人格特征探微》研究中发现,流动人口子女随其父母流动,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显示出了独立,灵活,创新,合作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有关。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受到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以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为契机,可以塑造流动人口子女塑造自主创新人格。

但是,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还少有公办学校利用自身优势,进行通过学校、社区、教师、家庭多管齐下,加速从乡镇流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环境的研究,少有将他们流动儿童所携带的家乡文化充实到流入城市文化的实践研究,少有针对他们的特殊社会心理素质开展校园活动的实践研究等等。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结合流动儿童所蕴含的多元的家乡文化的特点,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教育模式,以达到全体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流动儿童:指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2、多元文化:“多元”是指文化主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异质性、多样性。异质的文化共同、平等地存在于一个时代的社会中,构成互动的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概念多立足于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多元文化就是对弱势民族、种族文化的尊重和平等相待。本研究的“多元文化”主要是就地域、民族文化而言的,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指的是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系统。

3、融和:指社会不同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4多元文化融和:“融和”并非“同化”。调查显示,本校流动儿童几乎都是从乡村流入城镇。因而本课题的“多元文化融和”,一方面探究如何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流动儿童,让流动儿童所携的不同地域文化充实到城市主流文化中,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呈现一种多元的状态,使原本单一的地域文化变得更加多彩,使全体学生能共同享受各种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探究如何让流动儿童在流入城市中学会新的规则,接受城市文明,从心理上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中(包括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为他们的“融入”营造平等和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氛围。

四、理论依据:

1、多元文化论

文化学和多元文化取向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从文化视角透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进程,拓宽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视野;以多元文化为主线贯穿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倡导多元文化的差异共生,为基于多元文化情境下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研究策略。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五、研究目标

1、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2、培养新一代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3、流动儿童尽快的融入校园、融入班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在接纳中融入,在和谐中发展,使每个学生展露个性,发展人性,适应将来的生活。

六、研究内容

1、流动儿童评价策略研究

(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师生对流动儿童的评价现状,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对流动儿童在评价现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

(2)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评价身边的流动儿童,从而掌握正确评价流动儿童的策略。

(3)开展“我身边的小伙伴”评价系列活动,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流动儿童,让流动儿童所携的不同地域文化充实到城市主流文化中,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呈现一种多元的状态,使原本单一的地域文化变得更加多彩,使全体学生能共同享受各种文化的熏陶。

该子课题由汤春燕负责,由教科室负责具体操作。

2、流动儿童融和困难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学生在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中过程中(包括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该子课题探究如何让流动儿童在流入城市中学会新的规则,接受城市文明,从心理上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中。为他们的“融入”营造平等和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氛围。

(1)流动儿童融和困难的心理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包括时间、对象、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方法。

(3)流动儿童学习困难心理辅导的对策研究。

A、在学生中开展“互相尊重,友好相处”活动,改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的关系。

B、教师在学习活动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激励方式和手段,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C、和家长保持联系,定期举行亲子互动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

(4)流动儿童融和困难心理矫治个案研究。

(5)该子课题由陶丽负责,由心理咨询室负责具体操作。

3、流动儿童课堂融合的研究。

该子课题以流动儿童的课堂融和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在课堂上融合有困难等状况,对现有的课堂融合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给予评价、筛选、补充,从而建构有效的融合方法。

(1)增强目标意识,把课堂融合的指导列入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2)对原有的教学、学习方法进行纠正、改造。这一任务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课题组要发动教师进行试验、归纳、整理、总结,指导老师更有效地对待流动儿童,指导学生更有效的融入课堂。

(3)重视流动儿童各年级之间学习的衔接,尤其是学习方法的衔接,以此作为切入点,为适应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4)该子课题由王金凤负责,由教务处具体操作。

4、流动儿童多元文化的研究

该子课题以流动儿童的各地文化背景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特点,对他们的家乡文化开展调查研究、筛选、补充,从而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呈现一种多元的状态,使原本单一的地域文化变得更加多彩,使全体学生能共同享受各种文化的熏陶。

(1)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流动儿童对家乡的文化了解状况。

(2)针对调查状况,有选择的搜集各地文化特色,组织流动儿童开展深入学习与了解。

(3)开展“我的家乡我来夸”活动,让流动儿童多多了解各地文化,逐渐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融入新环境,并能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身边的流动儿童。

(4)编制多元文化方面的校本课程。

该子课题由徐萍负责,由德育处负责具体操作。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培育凸显“多元·包容·自由·健康”的学校文化。遵循每个学生所特有的文化,一切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各项工作,让学生感受真情教育,使师生共享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9月)搜集资料,思想发动和课题方案的确定,学习有关理论,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并进行课题论证。

2、  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4年6月)

(1)(2011年10月——12月)完成文献的检索,编制和修订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2012年1月——2014年6月)实验阶段,依据调查结果,确定对策,分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针对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并进一步具体实施。

a、借着学校校舍即将重建的东风,在以下方面环境建设中注意凸显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所蕴涵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1)完善校园绿化和设施,加快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和各项活动室的建设;(2)学校宣传窗建成后,由德育处和团支部具体负责,定期轮换宣传内容,着重体现各种文化;(3)学校全面绿化后,向全校师生征集人性化的保护标语;(4)在学校楼道墙壁布置一些各省、各市的特色文化介绍;(5)向全校师生或社会征集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徽和校歌;(6)学校的特色兴趣小组坚持每周正常活动,培养优秀苗子争取参加比赛或表演;(7)每学期一次进行个性化教室布置评比和二次班级黑板报评比;(8)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对《帕夫雷什中学》的管理思想和其他优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细化和深化我校人文校园建设的内容。

b、(1)确定每周国旗下班级展示制度,形成文化交流机制;(2)开展“我们爱家乡”主题实践活动,意在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全校学生经历一次了解祖国各地文化的考察学习,又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责任感。(3)开展“交友活动日”,跨年级、走班式进行联谊活动。

c、开展“我与自己对话”“我向他人学习”“我能幸福成长”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差距,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强制性或自主性改造。

    d、(1)对全体教职工开展“以情育情,以情凝人,以知育情,以情促知,以行育情,以情导行”的情感教育培训和动员活动。(2)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实践,探索出具有学科特色的不拘一格的“情感课堂”教学模式。

 e、(1)以班级工作为主渠道,开展更加严格有恒的日常行为规范系统训练,每学期评比“文明示范班”和“礼仪学生”等活动。(2)以少先队活动为阵地,校内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如“祖国是个大家庭”“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丽的校园我的家”“给家乡亲人或同学写信”等特色主题活动;(3)加强家校、警民联系,花大力抓好法制教育,组织一些诸如“少年犯现声说教”“参观未成年人管教所”等生动形象法制教育,减少或消除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4)加强和兄弟学校的联谊活动,让两地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增了解,取长补短,彼此取悦,在多方创设宽容、博大、共融的多元文化中,促进我校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4年7月——2015年5月)整理相关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成功做法与经验,编辑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的准备工作,进行成果鉴定。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2、调查法:对本校流动儿童进行多角度的问卷调查,辅之于测量、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诸如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现状、家庭背景、地域分布、学业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规律和相符关系并及时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以便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3、行动研究法:主要立足于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研究,探索促进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合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研究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指导后阶段研究工作的开展。

5、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刻的考察和分析。

八、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将流动儿童所携带的家乡文化充实到流入城市文化的实践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我们开展这一研究,选题本身就有创新之处,我们结合流动儿童所蕴含的多元的家乡文化的特点,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教育模式,以达到全体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让大量的调查结果及研究结论,可操作的教育模式,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体现价值,而不只停留在“文章”与“思考建议”的阶段;让一线的教师更理性地检验、调整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风采;让流动儿童身处异乡却有家乡的感觉,自信自强,提高适应能力,加快融和,顺利完成学业。

九、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国内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合研究情况分析                  论文           2011、12

我校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和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2012、12

多元文化融和背景下校园文化环境与班级文化的布置        照片、录像     2013、12

多元文化融和背景下课堂教学课例                        教学录像       2014、5    

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和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2015、3

以情育人----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课题论文集      2015、1

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和的实践研究                       专著            2015、2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戴保华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中高

教学研究

课题主持人

杨惠翔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学校管理

课题总负责

汤春燕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语文教学

子课题负责人

徐萍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德    育

子课题负责人

王金凤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英语教学

子课题负责人

陶丽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班级管理

子课题负责人

许文明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音乐教学

课题组核心成员

龚冬华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英语教学

课题组核心成员

朱发娟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小高

教育科研

课题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