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团队活动记录3
发表日期:2014/5/10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汤春燕 有1169位读者读过
教科研团队活动记录3
团队活动记录3
时间:2014.5.9下午
地点:会议室
成员:汤春燕、许文明、朱发娟、龚冬华、王金凤、徐萍、
召集人:汤春燕
主题:课题思辨会
过程: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培育凸显“多元·包容·自由·健康”的学校文化。遵循每个学生所特有的文化,一切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各项工作,让学生感受真情教育,使师生共享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9月)搜集资料,思想发动和课题方案的确定,学习有关理论,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并进行课题论证。
2、 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4年6月)
(1)(2011年10月——12月)完成文献的检索,编制和修订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2012年1月——2014年6月)实验阶段,依据调查结果,确定对策,分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针对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并进一步具体实施。
a、借着学校校舍即将重建的东风,在以下方面环境建设中注意凸显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所蕴涵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1)完善校园绿化和设施,加快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和各项活动室的建设;(2)学校宣传窗建成后,由德育处和团支部具体负责,定期轮换宣传内容,着重体现各种文化;(3)学校全面绿化后,向全校师生征集人性化的保护标语;(4)在学校楼道墙壁布置一些各省、各市的特色文化介绍;(5)向全校师生或社会征集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徽和校歌;(6)学校的特色兴趣小组坚持每周正常活动,培养优秀苗子争取参加比赛或表演;(7)每学期一次进行个性化教室布置评比和二次班级黑板报评比;(8)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对《帕夫雷什中学》的管理思想和其他优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细化和深化我校人文校园建设的内容。
b、(1)确定每周国旗下班级展示制度,形成文化交流机制;(2)开展“我们爱家乡”主题实践活动,意在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全校学生经历一次了解祖国各地文化的考察学习,又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责任感。(3)开展“交友活动日”,跨年级、走班式进行联谊活动。
c、开展“我与自己对话”“我向他人学习”“我能幸福成长”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差距,反思自己的不足,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强制性或自主性改造。
d、(1)对全体教职工开展“以情育情,以情凝人,以知育情,以情促知,以行育情,以情导行”的情感教育培训和动员活动。(2)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实践,探索出具有学科特色的不拘一格的“情感课堂”教学模式。
e、(1)以班级工作为主渠道,开展更加严格有恒的日常行为规范系统训练,每学期评比“文明示范班”和“礼仪学生”等活动。(2)以少先队活动为阵地,校内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如“祖国是个大家庭”“谁不说俺家乡好”“美丽的校园我的家”“给家乡亲人或同学写信”等特色主题活动;(3)加强家校、警民联系,花大力抓好法制教育,组织一些诸如“少年犯现声说教”“参观未成年人管教所”等生动形象法制教育,减少或消除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4)加强和兄弟学校的联谊活动,让两地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增了解,取长补短,彼此取悦,在多方创设宽容、博大、共融的多元文化中,促进我校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4年7月——2015年5月)整理相关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成功做法与经验,编辑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的准备工作,进行成果鉴定。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2、调查法:对本校流动儿童进行多角度的问卷调查,辅之于测量、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诸如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现状、家庭背景、地域分布、学业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规律和相符关系并及时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以便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3、行动研究法:主要立足于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研究,探索促进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合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研究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指导后阶段研究工作的开展。
5、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刻的考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