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家校联系>>家长会>>正文

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徐萍

发表日期:2014/3/5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马跃录 有657位读者读过

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

上坊小学:徐萍

各位家长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到学校参加这次的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培训时间虽然只有三次,但是我们希望这有限的三次活动能给大家在教育孩子上有所启发,让我们老师与家长携手把孩子教育的更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

案例背景:

我校五年级某班上学期有个学生逃学,经到医院救治发现患了轻微的自闭症,本学期开始,又发生一起学生私自翻墙头逃学的案例,细问原因:不想学,不愿意给自己很大的压力。

这两起案例发生的时候,教师、家长在找寻孩子的过程中,除了体力上的劳累,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压力。其实,这两起案例中的学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现在我们家长的社会工作压力大,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的工作,可是,家长朋友们,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是否真正的关心过孩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简单的测试,测测你对孩子了解多少

(1)谁是你孩子最要好的朋友?(  ) (2)谁是你孩子最崇拜的人?

(3) 你孩子最大的忧虑是什么事? (4)你孩子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

(5)在你孩子做过的事情当中,他(她)最感到自豪的是哪一件?

(6)你孩子最喜欢什么游戏?(7) 你孩子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8)你孩子最喜欢哪一位老师?(9)你孩子的好朋友的名字是谁?

(10) 你孩子最喜欢吃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     )

(11)孩子有绰号吗?       

(12)你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猫、狗、马,还是鱼?(     )

回答完每个问题后,请孩子给你打分。在上述12个问题中,若能正确回答10题以上,说明你对你的孩子很了解,请继续保持;若能答对8题以上,说明你对孩子比较了解,但需要以后更加留意;若能答对一半,说明你对孩子的了解勉强可以,需要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若连一半也答不上,只能说明你对孩子太不了解,极需加强关心,以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请你权衡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你手头其他的事务,究竟孰轻孰重?

互相了解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也许父母会觉得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不要太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脑子里各种各样的想法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所以,每天和孩子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

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下面的练习,请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抱怨他的母亲或父亲:“妈妈/爸爸最讨厌了,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你的反应是什么?
    1、不孝子孙!妈妈这么辛苦,从小把你养大,你还嫌讨厌,像话么?
    2、你觉得,妈妈讲话很干扰你?3、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还亏你讲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烦?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说说吗?

如果你的选择是4,那么作为家长你是把自己与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的,而其他三种反应,则是典型的大家长作风,认为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我这么辛苦的养你,你怎么能不知报恩呢?这样的话语一出,孩子心里有再多的话也不会说出来了。
    再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吗?”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
    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二、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告诉孩子

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看这么一个镜头:有一天,女儿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玲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倾听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放学后,孩子没有直接回家,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已经拨了好多电话给你的班主任和你的同学,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长批评教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也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
再如下例: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看电视的行为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A、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你看隔壁的xxx;你有哪一样及得上他?不争气的孩子,以后工作都要找不到了,你去扫大街吧!(这样说,实际上只是发泄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让孩子觉得在父母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因而他会更不思进取。)
    B、明天开始,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这样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它的可行性。)
    C、我们为你的视力担心!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我们将协助你控制。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要对你负责。(把关心和协助明确告诉孩子。)

三、学会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据调查,90.1%以上的北大学生家长认为他们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很好”或“不错”,79.9%北大学生认为,他们跟父母的总体沟通效果“很好”或“不错”,90%以上的北大学生家长认为自己是靠沟通而不是监视走进孩子心灵的。

其实,“听”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生活中我们拉家常、闲聊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大家想一想,几个人在一块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个人说个人的观点,个人发个人的牢骚,谁也不去注意倾听别人说什么,结果谁也帮助不了谁,说也白说。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个人都在重复地说着自己的故事。这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浪费。又好比吵架、好比争论,往往也是如此。

家长们总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而孩子则说,“他们总是自己讲呀讲,根本不管你怎么想”,说到老师呢,也是这样,“说什么都要被骂,我们慢慢地变成了哑巴”。孩子们甚至会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我们是烂苹果,是谁让我们烂的”,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看到人与人的距离很近,心与心的距离很远,孩子们的心门一点点关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沟通好,完全没有听到或者听懂孩子们跟我们在说什么。

    有人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叫做“善于倾听亦风光”。文章说,能言善辩固然是一种能耐,但善于倾听也是一种涵养。卡耐基的被人喜爱的六个秘诀之一就是--做一名忠实的听众。有人说“不被任何赞美之辞所迷惑的人,也一定会被专心听他讲话的人所迷惑。”善于倾听、欣赏别人说话的才能,比其它任何才能更难具备,因为人们往往只考虑自己所说的,而把别人所说的当耳旁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夫妻之间的矛盾、婆媳之间的不和,根源往往就是缺少“倾听”的一方,每个人都想说,每个人都不注意去听,矛盾就来了。我们当家长的,好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你会发现与孩子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老人之间的关系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四、学会陪伴   

孩子到了五年级,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长大了,越来越不听我的话。两人之间总觉得没话说!”特别是男孩子这种现象会更突出一些。
     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比较含蓄的,我们不善于说出来或做出来,我们明明爱孩子却很少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爱你”。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如握手、头顶头、搂肩膀、拍拍头或后背、用力握他的双肩、轻捋他的头发等也都可以采用。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总之,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家长要多计划、多创造这样的机会,慢慢地,孩子同你都会习惯这种方式,越习惯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除此之外,家长应该抽时间带孩子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一个人不论要获得何种能力,都离不开多想、多做的实践过程。因此,家长应为孩子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各班学生大课间、社会实践活动),大家看到孩子们在活动时的笑脸是最灿烂的,笑容是从心里出来的,孩子喜爱也十分渴望这样的活动,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呢?

1、带孩子参加游玩,丰富阅历,拓展视野。

   在平时与学生的聊天中得知:班级中很少有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旅游。这个问题一出,家长肯定会说:我们又不像你们教师有寒暑假,哪有时间带孩子玩?他们放暑假的时间,我们要上班,总不能请假陪他们旅游吧!这样的问题在绝大多数家庭中都存在,但是只要我们有心想带孩子见见世面,肯定是能挤出时间来的。比如说:没有长时间的假期,我们可以在星期天的时候,把孩子带到近郊去玩一玩,我们江宁就有很多值得一玩的地方:阳山碑材,方山,牛首山,将军山,横溪等等,还有新晋的五朵金花等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基本都是在农村,让孩子去体验,走进大自然,欣赏一年四季的风光,有的景点还设有一些传统手工的展示,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增长见识,而且花费的时间和金钱都不多。其实带孩子放松的同时,家长也可以暂缓工作上的压力,让身心得到一次放松,感受亲子的快乐。

2、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现在我们学校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说:五月花合唱团、阳光伙伴、鼓号队、竖笛队、航模班、七彩科技、绘画、阅读、书法等等兴趣班。作为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参加一两个兴趣小组,但不可贪多。要求孩子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并且经常询问与孩子交流参加兴趣班的收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提一些要求和合理的建议,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有共同话题。

3、角色互换,体验生活,增进理解

家庭中的具体问题,可以试着让孩子去解决。也就是说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应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己面对矛盾,体会困难,进而解决问题。家长退一步,尽量做一个旁观者和事后评论者,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处事能力。五年级的孩子了,可以在家做一些家务,比如说:烧饭、洗衣服等,这些事情都是理所能力的,当然,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一些安全要求。

教养孩子是个不断要协商的过程,愿我们在座的父母都能用真心,用真诚,更用恰当的方法走近,换回孩子的真心与信任,了解孩子,从而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聪明的人,让自己真正的亲近孩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