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关爱、尊重、信任、激励 ----我与省级规划课题共成长
发表日期:2010/3/3 22:30:4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87位读者读过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我校2006年4月至今正在研究的课题。自从加入这一课题研究之后,我对流动儿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阶段,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已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随父母流动的学生数量也呈增长之势。这些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无固定生活住所,就别说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有多好了。其实在座各位都清楚,我校流动学生占全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流动学生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因而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以致造成部分流动儿童的逆反心理。仔细想一下,他们或许学习后进,或许思想后进,本身就是受伤的花朵!这时,如果我们只采取一般的说教、粗暴的训斥或简单的处罚,不但会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只会让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要想深入了解这部分学生,就要让他们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面对他们,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观察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诉说,揣摩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当作大朋友看待,这样就缩短了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自然他们也消除了对老师的恐惧感,就会无拘无束,做到无话不谈,在他们心中就荡起了老师对他们爱的浪花。以下谈谈个人的几点真实想法,不足之处请指正。
首先我们要学会接受。
学会接受流动儿童,就预示着携手尊重。只有真正接受了流动儿童,才能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把差异当作教育中的一种财富,而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才能向流动儿童传递出“你是存在的”、“你很重要”等信息,才能允许他们犯错误,视他们所犯错误为他们成长、发展的生长点,做到不抱怨,对他们始终充满着宽容和期待。要知道,每一名流动儿童都值得我们去抚慰、去关照。
学会接受流动儿童,就预示着懂得责任。只有接受流动儿童,我们才会明白: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期,我们只能学会接受,不能选择,不能推卸责任。我们应责无旁贷地和他们一起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我们有责任扶他们一把或陪伴他们一程,留给他们有意义的一段记忆。视他们如儿女,自觉取消任何可能伤害他们心灵的想法,与他们一起荣辱与共、健康成长,因为他们是孩子。
学会接受流动儿童,就预示着心怀宽容。我们只有真正生活在他们中间,才能触摸他们真实的心灵,感知这些小生命的烦恼、痛苦,体察他们的爱好、兴趣,感受他们的泪水、汗水。他们都是如此生动、丰富的生命,他们也艰辛地努力过,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会接受流动儿童,就预示着要更多地聚焦他们的努力和态度。于是,我每一次的表扬或批评他们时,都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耐心地分析、细细地引导。其实我们都清楚,他们有权利拒绝老师的劝告和指导,自由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他们不是我们园中的果树,可以不必挂在我们理想的果园。
学会接受流动儿童,就预示着品味成长。一条不可割断的纽带建立起来后,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坚固。其实大家心里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我们与流动儿童已密不可分,在校想着他们,回家想着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充满喜悦。不管他们是怎样的性格,将来如何,我都会庆幸自己所曾经拥有的。因为,从他们内在的力量,我们获得了力量;从他们的进步中,我们已获得成功的人生体验。
第二我们要学会关爱。
你能接受一个流动儿童,我想你也一定能做到去关爱他。关爱他们是教师的责任。“不懂得关爱他们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这一见解我认为十分精当。教师关爱流动儿童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的流动儿童:倔强、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热爱、关心、帮助和信任。许多事实表明,一个被教师所爱的流动儿童,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关爱每一位流动儿童,这样,流动儿童心中的很多症结就会打开,会主动拆掉隔阂高墙,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由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流动儿童对老师不够尊重的态度有时并不是冲老师本人而来的,他可能正因为情绪不佳寻找着机会发泄自己的情感。如果老师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老师需要用自己博大的胸怀、诚挚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宽容流动儿童一时的不当,并努力探究这种外在表现的深沉原因,运用自己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适时地给予疏导与沟通。
2、要细心的观察,善于发现流动儿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很多流动儿童的心理、想法并不直接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流动儿童,善于捕捉、发现、了解,善于分析和探究学生的深层心理动机,找出问题症结,抓住教育引导学生的最佳契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流动儿童所产生的一些困惑和心结,可能远远大于教师所了解的程度。学习上困惑时,生活上不如意时,与老师相处不融洽时,与父母关系不良时,面对学习压力不善调节心情时等等,都有可能产生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难于启齿,故而在心灵深处隐瞒下来,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积淀产生一些严重心理问题,但无论何种状况,流动儿童总会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对自己的心理有所显露。这时,教师更应慎重处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耐心细致地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对于流动儿童,我们做教师的都应有一同感:有些流动儿童平时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机会比较少,课后交流他们也不一定和教师之间能说心里话,长期的成绩不良容易丧失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因此,做好流动儿童的思想转化工作尤为重要。我们每个班都有流动儿童,有的学习较差,有的思想品质差。如何教育他们,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呢?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通过推心置腹的谈心是促进流动儿童转化的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写“谈心式日记”。“谈心式日记”是我去年研究的个人市级课题,实践证明,“谈心式日记”能够帮助老师了解每位流动儿童的心理变化,帮助流动儿童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流动儿童勇于表达自我的勇气;激发流动儿童喜爱学习的激情。再加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可以打破师生间的隔阂,使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使感情对立的师生变成相互了解的知己;使流动儿童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领悟道理,获得心理平衡,燃起上进之火。通过一年的实践,我总结出:“谈心式日记”是沟通师生思想的桥梁;“谈心式日记”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阵地;“谈心式日记”是联系家长的重要渠道。
此外,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引导家长为流动儿童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之,关爱流动儿童是对他们的成长寄予良好期待的态度和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对流动儿童的尊重和信任,而是高于对流动儿童的尊重和信任。要关爱流动儿童,就要求我们:经常把他们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当他们的身心、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挺身而出。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他们成功……。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他们!与他们同喜,与。他们同忧。
第三、我们要学会尊重信任。
尊重与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与信任,流动儿童更是如此。因为屡教屡犯,他们常常导致老师的恼怒,父母的责怪,同学的嘲笑,可能自己都不信任自己了。老师就要积极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更多的尊重、信任。不要用挖苦、讽刺、刻薄的语言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而应从内心里去尊重他们。关心就如一缕春风,吹开了他们的心门,信任和尊重就像一阵细雨,慢慢的、悄悄的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他们内心将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
尊重信任是流动儿童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它能强化流动儿童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它能唤起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成为他们认识自身价值的镜子,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强调学生要尊敬老师,却忽视了老师也应尊重学生。家长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老师也在教育学生尊敬自己。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学生在尊师的同时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由于尊重不够,老师的一片苦心和爱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尊敬老师是必要的,而老师尊重学生也同样如此。当学生受到老师尊重时,他们对老师的尊敬才是发自内心的,才会听其言而尊其行。老师尊重学生,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观,即: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论学生成绩优劣、家庭贫富,都要一视同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地学习、生活。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给学生同等的自我表现和发展机会,充分发挥其特长。三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及想象力。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哪怕是尖锐的批评也要听得进,并勇于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偶然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而重返正路。众所周知,人对自身力量的直接感受是增强自尊心的有效途径。其实,人人都有优点,如同人人都有缺点一样。再好的学生都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流动学生不可能样样落后:有的流动学生学习差,但思想品德具有可贵之处;有的纪律散漫却可能成为体育健儿、劳动能手。对此,我们要作具体分析,要对他们寄予希望和信任,尽量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自己,发扬优点,矫正缺点。在班级多开展一些活动,以便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样可以让流动学生多一点成功的机会,从而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最后学会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所以若要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老师该毫不吝啬地赞美他们的各种优点。我们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平心而论,我们谁不希望别人给自己鼓励呢?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学会赞美他们。特别是那些流动学生。
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影响是深远的。美国一位普通教师海伦在当班主任时,曾发动学生相互找优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并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给每位学生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以鼓励为基调的评语。实践证明,海伦用心写的评语感动了学生,并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巨大而又恒久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近几年在学生的素质报告书中,我也注意给学生(特别是那些流动学生)予以鼓励的话语,即使他们的成绩、表现很不理想。我还是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写给他们的评语,仿佛是与他们交心、谈心,是对他们的真诚的肯定和赞美,是具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和暗示。当学生看到这些鼓励、赞美的话语时,他们首先会感到激动:老师竟然发现了我这么多的优点,说明我还行。自然他们就会按照老师所期望、要求的去做。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又激发了他们上进好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途径,凡是受过赞美、鼓励的学生,他们的干劲更足了,每个人都有了进步的表现,真可谓“一举两得”。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方面做的。
(一)故事激励
小学生爱听故事,他们可以从故事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在青少年时代,无不下苦功夫背诵名篇佳作。如:大诗人自居易终日吟诵,以至磨得口舌生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坚持日背数百言;巴金能背文章近千篇;茅盾能倒背古典名著《红楼梦》……他们顽强背书的故事是激励流动学生背诵最生动的教材。
(二)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不断在学生中树立背诵榜样。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同时,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他们,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流动学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三)比赛激励
开展背诵比赛是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比一比谁背得快。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小组长负责。一般都是流动学生当小组长。小组长背给教师听,小组成员背给小组长听。在教师规定的时间里,比一比哪个小组长先会背,哪个小组先背完。为了保证背诵质量,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查,以增强小组长的责任心。
2.比一比谁背得多。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背诵记录本。把自己会背的内容,按月日的先后顺序写在背诵本上。背诵的内容,有教师统一布置的,也有自选的。背诵本上的记载随着自己的背诵内容的增加而增加。教师两周统计一次,比一比谁背诵的篇数多。
3.比一比谁背得好。读书要读出味来,背书同样要背出味来。不少学生背书平淡无味,有的甚至还唱背。为此我每月在班里举行一次有感情地背诵比赛。先小组比,评选优胜者2名参加班级比赛。比赛时,让全班同学和教师一起当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和进步奖,并适当的给予物质奖励。
本人研究的第二个个人课题《班级文化建设促进流动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现已立项为市级课题。本人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是:如今,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尽管制定语文教材时专家考虑得比较周详,但毕竟语文课本承载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包罗万象。如果学生阅读面仅仅局限于课内书本知识,那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了解的社会面也是狭隘的;同时,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也决定了课本难以迅速地反映生活。而课外阅读正好弥补了课内阅读的不足。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知识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关注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更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流动儿童。通过班集体文化的建设,培养流动儿童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流动儿童语文阅读的质量,逐步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阅读实践能力和终身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流动学生问题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个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我们就要花很大力气来解决。要解决,首先要认识问题,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对待流动学生,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