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问题
发表日期:2007/11/20 15:10:1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594位读者读过
上坊中心小学王春燕
近年来,随着江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地民工涌入江宁,根据政府有关规定,我校被指定为外来工子女入学学校。因此,现在上坊中心小学每年都有近百名外来工子女入学。每个班都有十几到二十名外来子女。这些外来工子女,由于其父母工作的流动性较大,造成了他们接受教育地点的不稳定性,他们一年一所学校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我们称之为流动儿童。我们班就有流动儿童12人,其中省内4人,省外8人。这12人中,优秀学生占8.4% ,中等生占50% ,差生占41.6% 。无论成绩好坏,这些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有别于稳定儿童的学习习惯。
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具体表现:
一、适应能力强
流动儿童随父母迁移、辗转,他们到过很多地方,进过很多学校。这样他们每到一个新的地点、每进一所新的学校就要接触一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环境,造成他们不怕人、胆子大、接触的人和事相对于稳定儿童要多得多。这种特殊性使这些儿童普遍的适应环境能力都很强。他们来到一个新环境后,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教育方法,也能很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二、生活无规律,时间观念不强
在这些流动儿童中,多数人的家庭比较贫困。为了生存,家长们早出晚归,有的家长夜里两三点钟就开始了一天的奔波,忙着挣钱,根本无法顾及孩子。好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大带小,没有家长的照顾,这些孩子的生活无规律。起床、吃饭、学习、休息,都无定时。这种情况很难使孩子形成一个自律的习惯。所以在这些孩子身上看电视的时间长,晚上睡觉的时间过晚,早上起不来,迟到的现象较多。而这些孩子的居住地往往离学校较远,住宿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下雨天,当他们一身雨一脚泥踏进教室的时候,让老师都不忍心批评。
三、作业无人过问
流动儿童的家长多数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挫折,自己都应接不暇,对孩子的管教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几乎都没有时间和孩子说话,就更别谈坐下来辅导、督促孩子的功课了。孩子回家后的功课,全靠孩子的自觉性。自觉性较强的孩子回家后,能够主动地完成作业,如本班的12名流动儿童中能够主动完成作业的占66.6% ,还有33.4%的学生自觉性较差,回家几乎都没有完成作业的习惯,就是做,也是偷工减料,马马虎虎。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尝透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频繁给孩子加压,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教育方式却不当。要么过度溺爱,要么简单粗暴,这也无法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外藏书少,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
也是出于经济的原因,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很少有给孩子买课外书的习惯,或许也是思想意识,家长认为老师没有要求买,便认为那是买闲书,浪费钱。我在我们班做过调查,我们班的陈宁凯除了二本作文书外,一本课外书都没有。其他的十一位流动儿童的课外书也很少,多的五、六本,少的也就一、二本,更谈不上经常光顾书店了。缺少了书香的熏陶,孩子的心灵怎会便得丰富呢?
五、受环境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
流动儿童随父母远离自己的家乡,伙伴,来到陌生的土地。在生活习惯、学习环境、活动空间等许多方面需要重新适应。有的外来工的工作经常的频繁的变动,居无定所。他们的居住条件一般都比较差,周围的人的不良言谈、举止,均会对儿童产生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是有市场的,导致许多流动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思考,不发言,下课作业抄袭,家庭作业更是流于形式。而家长为工作而奔忙,却无暇顾及孩子的表现,让这些缺点慢慢地形成了习惯。
总上所述,流动儿童的学习习惯与稳定儿童的学习习惯是有差异的。古稀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好习惯则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事实上也是如此,就本班流动儿童而言,凡是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就较好,反之则较差。
因此,老师要有一双鉴别习惯良莠的慧眼,更要懂得用良好的习惯去破除和取代陈旧的习惯,要有预防坏习惯形成的意识。在学校教师应给予这些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引导,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对于平时写字、听讲、读书的细节,老师要抓紧,通过抓细节,促改变,以让流动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其次教师还应多与家长沟通,学校更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没有文化不要紧,但要懂得家教的方法,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