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正文

浅谈流动儿童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7/11/20 15:11:1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527位读者读过

上坊中心小学  薛顺海

我们课题组通过问卷对流动儿童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预习习惯较差,对此,我想谈谈对儿童预习习惯的培养上的几点看法。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因此,我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流动儿童在预习方面的欠缺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要培养流动儿童语文预习的习惯,首先要注意预习方法的引导。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虽然已经初步懂得一点学习方法,但是他们所懂得的学习方法却是零散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流动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方面尤其欠缺。如果在这起步阶段就让他们直接去预习,自己寻找学习方法,靠自己的力量去综合提高阅读能力,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学习畏难情绪。为此预习习惯的养成的前提是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首先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文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语文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可概括为读、画、查、议、列。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
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搜集和处理信息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渠道;独立运用工具书,尝试解答学习疑点,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体现,因此两者应该成为常规,不容忽视。)

议:四人一个学习小组,组织起来,由组长主持共同交流预习收获及讨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列:一名学生负责将两次预习中无法彻底解决的字、词、句、段、篇方面的疑点罗列出来(这名记录员可由小组里的成员轮流担任)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开始由教师进行耐心地指导。如学习《跳水》一课,对于父亲用枪逼孩子跳水有很多看法,对此可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还有哪些方法能救孩子”,再到课堂上来讨论,这样一举两得,既可让学生了解急救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些方法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领悟船长的急中生智,遇事的沉着冷静。

如此下来,学生的预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另外可以发动其他同学的辐射作用,让当地儿童一对一地指导流动儿童预习习惯的培养。

另外,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检查、督促和评价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

1、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流动儿童在这方面的欠缺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安排检查反馈的环节。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式。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

2、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流动儿童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流动儿童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预习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学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自学,自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流动儿童的预习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