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校本研修>>教海拾贝>>正文

将“个人课题”进行到底

发表日期:2011/4/12 18:51:0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19位读者读过

一、诞生

我们通常把某一个单位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课题统称为五级集体课题,因为这些课题常常需要团队协同作战,而且往往是为了支撑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解决重大问题,寻找教育规律的课题。因而,这样的课题总是与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相当的距离。怎样才能真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合实际、适用有效的课题研究,应该是基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2004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的概念,并在《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上发表《基层教师呼唤“个人课题”》的文章,文章指出:“我们应该研究并确定‘个人课题’这一概念,重视和鼓励‘个人课题’的研究,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找出‘个人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规律,让教师专业化水平真正从‘个人课题’的研究中得到提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阐述了“个人课题”的含义和特征,“个人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所谓“个人课题”是指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承担主体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不受他人的牵制和教育行政的限制,但可以也应该接受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从课题内容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选择,课题内容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切入口比较小,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从研究成果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微观的、具体的和适用于个人的。

“个人课题”具有如下特征:一是 “独特性”。每一个教师的“个人课题”都可能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二是“自主性”。不受他人牵制和行政的干预,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包括选择课题和撤消课题。三是“灵活性”。课题研究的主动权在教师自己手里,进度的快慢和方法的选择由自己决定,包括课题的调整和修订。四是“实践性”。课题来源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课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实践,课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五是“实用性”。课题需要切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因为课题来自教师的需要,教师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

因此,南京市给“个人课题”成功地加上了引号,使之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南京市的“个人课题”是市级立项课题,高级别;南京市的“个人课题”是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品质;南京市的“个人课题”一年研究可以获得两张证书(结题证书和论文等级证书),高回报。于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在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个人课题”的研究在南京市风起云涌,并逐渐深入人心。

二、实验

凡新生事物,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困难,既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可行的策略,因此,我们还需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把创意设计成方案和策略,因此,南京市开始在“个人课题”研究方面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2005年开始,对全市开展“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设计,并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的实验研究,着重研究“个人课题”的独特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借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向课题”的经验,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拟定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经过了“南京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讨论批准。

2006年初,南京市教育局发文,全面开展规划“个人课题”的研究,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程序安排。3月培训,异常火爆;4月申报,非常踊跃;5月评审立项,原定立项比例50%,但学术委员纷纷反映实在“砍”不下来,全市共有2200余名教师申报“个人课题”,占教师总数5%,其中1625项被批准立项,立项率74%。此次“个人课题”申报的特点之一是学科课题占绝大多数,占85%以上,学科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因此一线教师的选题方向主要是学科教学。特点之二是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占75%以上;因为集体课题申报的要求中有课题主持人必须是中学高级教师的要求,青年教师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个人课题”的主持人“零门槛”,大大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研究热情。其间,我们召开了数十次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课题现场交流会,同年12月全面结题,经过学术委员严格鉴定,有1050余项顺利结题。

2007年,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申报项目达到4200余项,占全市教师总数的10%,2200项批准立项,占申报数的52%,方案的质量显著提高。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着重探索指导策略,对面广量大的“个人课题”,以往的规划课题逐项指导的方法显然难以适应,需要探索“个人课题”过程管理与学术指导的方法与策略。我们的设计是分层指导:第一学期由区县教科室分类指导与组织交流,第二学期由市教科所分学科指导与组织交流。这样,理论上说,一个“个人课题”应该有两次交流的机会。同年,开评“‘个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和“优秀‘个人课题’”,一批优秀课题和先进学校脱颖而出。

2008年,第三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运作。本期“个人课题”自下而上申报,逐级立项,出现了校级、区县级、市级等三级“个人课题”,总数超过10000项,江宁区就占了4400项,全市有20%的教师参与了“个人课题”的研究;本期“个人课题”的实施有三个亮点:一是三级网络建设:三级评审,逐级立项,形成网络。二是三级指导:市、区县、学校分层管理,分层指导。三是开始匿名评审:匿名评审立项,匿名结题鉴定,以提高“个人课题”的公信度和质量。同时,我们制定了一个政策:凡是学校当年申报“个人课题”超过20项,经过推荐,可以有一项校级课题直接参加南京市级的结题鉴定;区县级的“个人课题”可以有10%的课题直接参加南京市级结题鉴定,大大调动了区县和学校立项与管理“个人课题”的积极性。《上海教育科研》对这项创新实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新闻和论文的形式对“个人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等地许多城市和区县也前来南京市考察“个人课题”。

2009年,第四期“个人课题”研究继续推进。11月,由《中国教师报》和南京市教育局主办,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在南京顺利召开,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和来自全国40余座城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南京市介绍了四年来“个人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乌鲁木齐市介绍了小课题研究的经验,上海市南汇区介绍了微型课题研究的深入思考。会上,由南京市倡议建立“‘个人课题’研究协作体,发表了《“个人课题”研究协作体宣言》,掀起了“个人课题”研究的高潮。2010年,南京市第五期“个人课题”申报立项工作业已结束,第四期“个人课题”结题鉴定工作正在进行,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反思

经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开始对“个人课题”以及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个人课题”特征再认。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谁研究)、以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什么),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为什么)的课题。相对于过去的包括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和学校课题在内的“集体课题”。“个人课题”的特征就是“问题性”(针对问题的研究)、“专业性”(指向专业的发展)、“主体性”(教师自主的研究)、“灵活性”(适合教师的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个人课题”。

一是“个人课题”有别于“集体课题”。“集体课题”有着两人以上的研究团队,一般研究内容较为宏大,范围较为广泛;而“个人课题”研究者只有一人(不排除邀请别人协助,但必须以自己为主)。“集体课题”具有自己的优势:群策群力,才智互补,通力合作,人多势众;能够解决学校重大问题,支撑学校办学目标,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等。但是,“集体课题”也有相对不足之处:协调困难,相互牵制的现象严重;课题研究缺乏教师针对性,对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没有太多的作用;参与程度不高,经常是培养了几个“笔杆子”。而“个人课题”的产生正是建立在对于“集体课题”缺陷的批评的基础之上,更是针对着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具有灵活性,方便调整和选择,不拒绝合作、互助、指导,有利于行动研究;特别是课题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为有利。

二是“个人课题”有别于“小课题”“微型课题”。“个人课题”为什么不叫“小课题”或者“微型课题”? “小”到什么程度为“小课题”,“微”到什么程度是“微型课题”呢?界限不清,难以界定。而“个人课题”和“集体课题”相对,界限清楚,特征鲜明,优势显著。我们过去的课题基本都属于“集体课题”,都有课题组,其中有主持人,有课题组组长,有课题组成员。并且,这一区别可以表现出“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截然不同的地方,可以突出“个人课题”的本质特征,可以表现出“个人课题”的自主性、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性等诸多优越性。

2.“个人课题”发展趋势。

南京市“个人课题”有三个显著的发展趋势:一是研究项目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发展。从2006年第一期的2200项申报,到2007年第二期的4200项申报,到2008年的6000项申报,而2009年市区校三级“个人课题”申报数已经超过10000项,几占全市教师的25%,也就是说,全市有四分之一的教师每年参加“个人课题”的研究,达到了我们预设的理想状态。于是,从第三期开始,我们实施了匿名评审和匿名鉴定制度,排除了人情因素,提升了研究信度和质量。现在南京市的“个人课题”立项和结题都不容易,必须是“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才行。因此,“个人课题”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选题从新颖向实用转移,不只是追求新颖,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切中教育教学问题,以问题解决为指向。二是研究方法从学院风格向草根研究转移。南京市2008年推出教育案例研究,2009年推出教育叙事研究,2010年推出教育调查研究,引起了一线教师极大的兴趣,2011年计划推出教育设计研究,这是一种针对问题、基于创意、重在改善的研究方式;我们希望把这些多种多样的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法综合起来,组成“实践性研究方式”,用以支持同样是实践性很强的“个人课题”的研究。三是研究程序从“繁琐”向“简约”变化。南京市一贯倡导“教师教科研”,要求教育科研适合基层学校,特别是要适合一线教师;因为一线教师的专业背景、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职业规定等等,都与专家教授大相径庭,要求一线教师做专家的研究,走教授的道路,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们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套研究程序与策略,就是《“问题导入式”五步研究法》(《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7期)),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这套研究程序导向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简单易行,适合一线教师,利于问题解决。

3.“个人课题”存在问题。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教师专业背景的问题,有研究态度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是科研素养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除了选题陈旧、细心不足、填表失误、文题不合等问题之外,较为严重的还有如下问题:一是内容不科学。曲解“习得”方式,误解“三维目标”,乱解“新课程理念”,不一而足;还有一些与素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方略、教育信息化宗旨相悖的观点、措施存在于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之中。二是选题大而空。比如《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究》、《初中语文小班化生态课堂建构的研究》、《高三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多读多写,建构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的研究》、《创造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新课程背景下“大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这些课题太大,应该团队合作,申报“集体课题”。三是缺少“预设”。课题研究方案,应该是在充分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创意设计、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应该清清楚楚;“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怎么去”应该明明白白;南京市要求,“个人课题”研究方案中的成果形式应该有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而且最好要有一个合适的题目,这样的成果导向性才能明确。但是,有些课题只是一个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很难让评审者判断研究的操作性、可行性、实用性。

 

四、设想

南京市的“个人课题”向何处去?怎么走?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思想:降低“个人课题”研究与管理的重心。因此,我们有了以下四点设想:

一是完善三级“个人课题”网络。首先是建立三级申报网络:学校、区县、南京市三级都能够申报、评审“个人课题”,能够立项“个人课题”并能够指导与管理;然后是逐级申报立项:校级立项——区县级立项——市级立项,形成三级“个人课题”;接下来是指导的分工合作:学校群体指导,区县类别交流,市级分学科召开现场会;最后是评审上下结合:自下而上推荐,自上而下结题。

二是培养三级“个人课题”骨干。建立“个人课题”研究骨干教师“三级评比晋升制度”。首先是“个人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即“个人课题”的积极参与者,多次参与“个人课题”研究。然后晋升为“个人课题”研究“骨干教师”,“个人课题”参与多,结题率高,获得优秀“个人课题”的教师,成为带头人。在上一步,“个人课题”研究“专家教师”,经过学校和区县推荐,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考核评审,成为“个人课题”的指导者。让这些“实验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带动一批一线教师进行“个人课题”的研究。

三是尝试三级“个人课题”规划。学校规划针对教育教学,重在课堂教学和班集体建设,现在已经有五老村小学等一批学校对“个人课题”的规划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区县规划引导改革方向,重在抓住区域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进行重点研究。市级规划在继承中创新,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性研究,今年,南京市将自下而上遴选出100项重点“个人课题”,以引领“个人课题”的发展方向。

四是打造地区“个人课题”品牌。第一,巩固“个人课题”的南京地位,使南京市一直成为“个人课题”的发祥地和研究中心。第二,筹建“个人课题”研究会,将其列入南京市教育学会,成为一个专业委员会。第三,建立“个人课题”研究协作体,我们将组织一批志同道合者组成“全国‘个人课题’研究协作体”,一道研究“个人课题”等小课题。第四,开辟“个人课题”研究宣传专栏,我们有三本杂志,月刊《南京教育》、双月刊《南京教育科学研究》、季刊《金陵陶研》各开辟一个窗口展示“个人课题”研究成果,推介“个人课题”研究经验;我们还可以考虑开辟“个人课题”的网站,形成现场交流、网上研讨、杂志展示三条通道三管齐下的格局。

 

五、宣言

2009年,由南京市承办了首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会上讨论建立“全国‘个人课题’协作体”,同时,讨论通过了《“全国‘个人课题”研究协作体宣言》:

2009年秋天,我们相聚古城南京,我们聚焦“个人课题”。

“个人课题”是“自助式”课题。它是教师在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管理下自己选题、自行申报、自主研究、自我提升、自成一体的课题。因此,“个人课题”在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关照下,主要依靠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个人课题”是教师的课题。“个人课题”是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的课题,因为短小精悍,所以它符合基层学校的客观条件;因为简便易行,所以适合多数教师研究水平;因为指向“问题解决”,所以它切合广大教师的实际需要;因为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它有效推进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个人课题”是实践性课题。它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为导向,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为主要手段,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以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的,从而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能力,以推动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课题”是发展的课题。它虽然已经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和一线教师的拥护,但是,我们知道,“个人课题”的研究刚刚起步,课题的规划设计、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的指导与管理、课题的鉴定方式、课题的成果运用,等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个人课题”是开放的课题。它是“自己动手为自己服务”的“自助式”课题,因此,只要具有“自助式”特点的课题都可以是“个人课题”的同盟者,都可以参加“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包括“小课题”“微型课题”“草根课题”“小专题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等等。

“个人课题”是大家的课题。“‘个人课题’协作体”是在首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上成立的,是由参与同类课题研究的不同的单位组成的,具有地域的广泛性、单位的层次性、类别的差异性。但是,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经验,我们走到一起,我们携手前行!  

我们决心:将“个人课题”进行到底!

 

                                                    201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