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校本研修>>教海拾贝>>正文

“和融杯”听课感想一等奖作品选登(二):戚荣晓

发表日期:2015/12/14 13:56:02 出处:本站 作者:王金凤 有1371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该怎样上?

——两节语文课的听课反思

       上坊小学  戚荣晓

915下午语文教研活动时间,听了来自文靖东路小学的盛慧老师以及该校特级教师王红梅的两节语文课。内容分别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水》和《天火之谜》《诺贝尔》。两位老师的课堂目标清晰,设计精巧,课堂组织也十分流畅,感佩她们精湛的教学水平和素养的同时,更是从这两节课中收获了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把握好课堂目标,解读好文本内容,落实好课程标准等一直困扰在我心中的问题,两位老师的课给予了很好的回答。下面初浅地谈谈自己几点感受和反思。

【感受】

(一)训练目标清晰明了,有的放矢。

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首先是体现在年段目标上。《新课标》就不同年级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级段,重点关注“听”“说”与“读”的基本能力,即通过三项基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语言的基本表达。在中年级段,应着力关注“质疑”“体会关键词句”“复述”等方面的语言能力。而到了高年级段,则应关注“默读速度”“学会浏览”“梳理提纲” “揣摩思想”等语言运用能力。王红梅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梳理出《天火之谜》“雷暴可怕”“探究雷暴”“避开雷暴”;《诺贝尔》“生卒时间” “发明炸药”“遗嘱设奖”。盛慧老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水》“雨天洗澡”“夏日冲凉” 等课文梗概与提纲。无不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课标对该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其次体现在文本目标上。小学阶段的教材选用基本上以“叙事”为多。叙事体裁的文章较为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王红梅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后让学生发现,两篇课文分别围绕“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人物”来展开描写的,从而体会出叙事体裁的文章写人与写事的不同。

(二)训练内容重点突出,布局完整。

      一节语文课,一个教学课时,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关照到整篇课文甚至两篇课文。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点突出,绝不面面俱到。首先是抓“关键词语”。从“关键词”入手,带领学生反复推敲、仔细斟酌词语的表达效果与表达指向,从而帮助学生从“词”的视角去领悟作者的用心,体会“词”的精准。如王红梅老师抓住诺贝尔在点燃炸药时“亲自点燃——双眼紧盯——近了、近了——怦怦直跳——轰”等神态、心理的词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片乌云、一道闪电、一个炸雷、一道火花、一阵发麻”等物态描写的词语对叙事细节的关注。盛慧老师则抓住人们“雨中洗澡”时的“脱、跑、跳、喊、仰、张、吃”,“夏日冲凉”时的“气息、清凉、滑动”等词语,体会人们对水的渴望。其次是抓住“关键段落”。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都有生动精彩的段落,抓住这些段落,诵读品味,反复咀嚼,则能体会到语言的“别有韵味”。如王红梅老师的两篇课文只要求学生寻找最精彩的两段,通过朗读、对比、概括、绘图等方式,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彩和准确。

(三)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匠心独运。

    两位老师语言训练的形式多样,设计巧妙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如王红梅老师的开场视频轻松活泼,关注课题有什么发现,《诺贝尔》《天火之谜》两个题目能否互换,段落语句删除对比,画图理解文字等。可谓匠心独运,精彩迭出。尤其是两篇同一单元的课文放在一节课中来上,文本的体裁特点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放大,人与事的描写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更为凸显的挖掘。不同的描写方式能否互换,考验了一回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两篇课文同时上更是给我对语文课堂的理解给予了更深层次地点拨。

【反思】

(一)聚焦语言,关注表达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该教什么,这往往是语老师的困扰。两位老师在语言训练中都把重点关注到了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如王红梅老师引导学生在叙事、写人描写时要注重“层层推进”。盛慧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和学习“慢镜头写法”。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得意忘言”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总把教学的重心有意或无意识地偏向于“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识得生字,读懂内容,体验情感即可。其实,这只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意”,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言”。 “言”即语言形式,文本的表达方法。“意”则指文本传达的内容、情感、品味、意趣、文化。关注语言的学习,聚焦语言积累,就是了解、揣摩文本的语言形式,体会、运用表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怎样读懂一篇文章,怎样写文章,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怎样关注语言的表达,我认为要重视几个方面:一是从文本中挖掘。如《天火之谜》《诺贝尔》两课中对人物和物态细节的“层层推进式”的描写。二是抓住重点词语,如《水》中为什么是“张大嘴巴吃”而不是“喝”呢。三是朗读中共鸣。如《水》一课从有水之乐到缺水之苦的体会,通过符合情境的音乐和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升华语言的内涵。还有在对比中发现,在仿写中渗透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中关注语言形式的教学策略。

(二)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从语文课堂实践的角度来看,老师的困惑不是挖掘文本的语言价值,而是难以将这些有序、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关乎的是解读文本,明确“教什么”,而后,则是该探讨“如何教”,努力呈现语言的完整体系,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掌握语言的运用。在课堂前,要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从学生现有的学习情况入手,设计教学思路与过程。学生在初学文本时,都会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基本认识与主观情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初学情况,秉持“以学定教”,带领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与训练,才能收获学生的语言发展。因此,合理恰当地使用好“自学导航”,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在课堂上,则要落实“以教导学”,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初步掌握文本的内容后,我们还要通过“教”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梳理文本,揣摩文本,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语言发展。

(三)小组合作,共生共长

     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在借班上课的条件下,两位老师简洁快速地进行了小组的建立,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提高学习效率,乃至锻炼合作精神,激发探究意识等方面有着显著且积极的效果。因此,划分小组、分好小组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能力、情感、智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合情合理分组。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小组角色的分工,合作时间的掌握以及怎样评价小组,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语文课该怎样上,找到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再结合两位老师的课堂,方向似乎清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