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坊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视导反馈小结
发表日期:2017/5/10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13999 有673位读者读过
低年级数学课堂视导反馈小结
5月4日-5日,学校组织相关行政和备课组长对我校1、2年级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五认真进行了一全面视导。
从视导情况来看,1、2年级6位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这次的视导活动,在视导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1、全体教师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2、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理解新知;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的培养。
在视导中,也发现了几个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地方:1、将课堂发言权紧握教师手中,不敢放手让学生说;2、教学细节处理不到位,缺乏对教学的仔细推敲。
现将每位老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梳理如下:
教师 |
优点 |
不足 |
邵璇 |
1、整个教学设计从复习旧知——情境导入新知——学生试算设疑——操作理解释疑——技能的形成——运用知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过程,在评讲作业的过程中,邵老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错误”资源,发现了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 |
1、学生笔算时,不要让一位学生说,可以让全班先算再说一说。 2、复习时间过长,导致课没上完。 |
贝振蓉 |
1、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用摆小棒、画一画的方法感受退位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学生练习中可看出学生掌握得较好。 2、呈现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条件并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答案有三种,重点研究两道算式,30—8=和34—8=。有的学生提34-30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以前学过的。这里让学生说替代教师直接呈现效果好。 3、教师教态自然,语速缓慢,板书美观大方。 |
1、个别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师再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2、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口算的形式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
茆圆圆 |
1、课堂训练扎实,对一些细节性问题处理好。 2、 时时注重启发式,注重让学生说出算理,计算方法的由来让学生悟得很好 3、课堂密度大。课堂效益高,教师教态好。 |
互惠式课堂体现不明显。 |
孙德兰 |
本节课教学退位减法,教师能耐心的指导学生理解减法计算方法,并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能适时提醒学生易错的地方,能够有效进行练习。 |
1、 课前复习不充分,要为新知学习做准备。 2、 例题的教学指导过细,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3、练习中应加强对比,巩固计算方法。 |
刘梦 |
1、教学思路明晰,做到层层推进 2、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辅助教学。 |
1、 教学重难点突破手段不够 2、 教学中教师教学要求不明确,学生学习习惯,听课方式等养成教育关注不到位。 |
葛家生 |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流畅。 2、新授环节,让学生反复说“隔位退位减”的算理和算法,突破本节课难点。 3、习惯培养到位,如画横线用尺,举手发言,字迹书写要端正,课堂组织“小眼睛看老师”等。 |
可以将整节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情境,有趣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五认真检查中,几位数学教师的教学五认真工作都很扎实,备课数量足、字迹工整、作业批改及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1)《补充习题》的订正复批有遗漏;(2)《自学导航》批改符号不统一,有的批改了等第,有的画的星,备课组要统一;(3)随堂本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要把随堂本的使用与数学习惯培养结合起来,格式、书写、订正要严格要求;(4)思维导图只有邵璇班级的孩子画了,其他班级都没有画。虽然是低年级,教师也要指导孩子去画!
低年级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会逐渐产生怨学情绪。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一、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直观教学,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理解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数支配,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当一节课的最佳时间过去,学生感受到疲劳、注意力比较分散时,要善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形式要多样,如:小竞赛、游戏等。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还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做表内除法练习时,根据孩子们纯真、善良、乐于助人的特点,创设情景说:“邮电局的叔叔阿姨为了能够帮助人们互通信息、沟通感情,每人要按地址分很多的信,小朋友谁愿意来帮助他们呢?这时同学们都积极地来参与,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当然在做练习时还要注意分层训练,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上坊小学教务处
201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