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和融发展班>>正文

听课反思(七)

发表日期:2015/12/21 10:22:41 出处:本站 作者:杨惠翔 有998位读者读过

在对比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

            ——听《天火之谜》与《诺贝尔》之比较阅读有感               

这学期,我有幸听了王红梅校长的一节语文课—《天火之谜》与《诺贝尔》之比较阅读。这节课打破了原有的阅读教学常规,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的教学,还从写作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在对比教学中实现了言意兼得。

一、试换题目,对比段意。上课时,老师先问这两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没有发现共同点?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性的把握后,老师让学生概括段意,利用短语的形式抓住归纳的重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说《天火之谜》的段意,再让学生自己概括《诺贝尔》的段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老师让学生辨析:都是写科学家的文章,我们可不可以把《天火之谜》换成《富兰克林》呢?我们能不能把《诺贝尔》换成《炸药之路》呢?这样老师就让学生讨论如何重新选材,如何组织安排材料。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天火之谜》侧重叙述事情的发展,《诺贝尔》侧重突出人物的表现。通过对比段意,删减段意,让学生明白写人和写事的文章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文章的题目和选取的材料也不会相同的。这里老师把发现语言与发现写人、写事的不同写法放在一起教,实现了由意到言,言意兼得。

二、走进课文,对比课文中精彩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语,感悟细节描写。教师在课件中采用梯形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发现这两篇课文在细节描写上的共同点都是层层推进的。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天火之谜》中的几个“一”侧重对环境的描写,叙述事情的发展。《诺贝尔》中的“双眼紧盯、怦怦直跳”等侧重人的神态心理描写,突出人物的表现。从得“意”入手,引导学生来关注文本的外在语言形式,探究语言规律,再到得“言”,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关注学习策略的形成,实现了言意兼得。

曾经,自己在教学中总是纠结几个词的意思,反复问学生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认为读懂了课文内容,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就是完成了教学。课堂上引领学生一头扎进内容、思想、情感之中,一味地解词解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其实,原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可以这样教。如《冰花》这一课中“一束束,一朵朵”这两个短句是写冰花数量多,每句第一个字都是“一”。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冰花多,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引导学生想象着画面。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充满了新鲜感,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里读读、品品、背背,写一些类似的句子,言意兼得。

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又要积累言语范式,积累言语素材,实现言意兼得,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

                                    刘立琪

                             2015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