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和融发展班>>正文

读后感(一)

发表日期:2015/11/27 14:15:57 出处:本站 作者:杨惠翔 有738位读者读过

我读吴非老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吴非,本名王栋生,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名著《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等。之所以选择《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因为以前看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被其中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所打动。本书分为五辑,在此记录读第一辑“课堂,与未来有关”的一些心得。

课堂伴随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学”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业乐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看着学生成长,二便是促进自身成长。很庆幸我的这一观点能与名师大家不谋而合,正如吴老师所说:“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作为勤学的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是一种积极的意识,我也一直不停的在做这方面的尝试,然而吴老师的一段话却给我敲了一记警钟,“如果始终把课堂当做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的我们,如果过于注重的是“课”,而非学生的获得,那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遵循基础教育的特点,用心育人,也许教育和教学短时间内未必能在学生身上有极其显现的作用,但是却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德行,所以“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因此,课堂与未来有关。

教师要有鲜明的是非观,吴老师回忆自己在90年代的一次高中辩论大赛中“吹黑哨”的事例,这里我不再细诉详细过程,对于“为建国际化大都市,市容打骂驱赶小贩,没收小贩货物是否合理”这一辩题,吴老师选择了偷偷帮助反方,对其进行额外的辅导,使其赢得辩论赛,其最终目的是不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起码的人性,让孩子们明白要有悲悯之心。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能有自己的立场,也要教会孩子能够心胸坦荡,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尽可能让他们在未来成为正常的人”。

我们的班级中,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个同学,目光呆滞,神情木然,无论老师讲什么似乎都与他无关,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责怪、嫌弃,甚至用言语伤害他们,而教师应该做的不只是要教会他们知识,而更要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那份兴趣。我们不该把孩子的学习过早的与利益挂钩,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学校,学习不好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些教育无形中在孩子脑海灌输了“惠利”的思想,使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利益的比拼,才会导致那么多考入大学的学生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疯玩,在最应该学习的年纪做着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这些难道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导致的后果吗?“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这便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差的效果。

吴老师的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读过的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它向我职业的灯塔,为时而迷茫的我找到归途。

                                                           罗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