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和融发展班>>正文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发表日期:2016/11/9 9:15:00 出处:本站 作者:杨惠翔 有1913位读者读过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第一章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P3~4)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人在本质上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因此,教育应是促进儿童恰当地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是一个‘行动者’(doer),而不是一个接受者。从这一点来看,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接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准备说”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必然是有差异的。那么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接受的“准备说”体现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第一章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读后感悟: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关联,是否存在谁大谁小或者是谁包括谁,谁阐释谁的关联。面对这些抽象的概念在一般教师眼中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如果一名教师想走向更高层面的课程实践反思型教师,就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否则,将只能是一位教学实践型能手。第四节“课程与教育的关系”是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借助作者的梳理,可以为实际教学的课程分析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王捷               

 

3、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取向)

对于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人们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对课程实施采取不同的取向。通过阅读第六章第二节,我了解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它们分别是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以及课程创生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根据这一取向,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生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习经验,我认为大部分教师都处于第二种,即相互适应取向这一层次上。正如张华老师所说从第一种取向到第三种取向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第三种取向是一种完美的取向。但是我觉得这一取向就如同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在实际教育中是不能实现的。长生取向的课程是一种经验的课程,它会消解课程的目标。

 

4、对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实施的思考 

通过对课程实施的本质和取向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第四节的阅读得知,关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归纳为实施的对象、实施的主体、文化背景三个方面。)的学习,让我产生了对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实施的思考。目前我国的新课程实施处于实践或最初使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出使用课程方案的决定,是课程采用阶段,亦称“发起”或“动员”阶段;第三阶段是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主要是因为课程实施对象、实施主体和文化背景影响了课程实施。首先必须重视教师的状况,新课程的实施显然意识到了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每一地区推行课程之前,必先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要看到学生的状况,相比较而言,这轮的新课程实施比以往几次教育改革都要重视学生的需要,不仅在方案研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尊重学生的意见,还提出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学生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次还要重视到校长的作用,校长对新课程实施的态度相当重要,他们不但可以影响教育组织的环境,而且可对参与改革的教师起到支持作用。如果教师认为校长不支持课程改革的话,那么改革在这所学校就难以取得成效。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也是制约着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儒家文化中的“出世”与“进取”观念源远流长,将教育视为社会升迁的主要手段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说这种思想在以往是以“学而优则仕”的方式表现出来话,那么,在今天则以千军万马考大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家长和许多社会人士更为注重的是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非个性发展的人文价值。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招生政策改革相对滞后于新课程,教育评价手段之一的选拔性的知识考试在短期内仍是一把“尚方宝剑”。此外,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尚未达到理想的要求,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育的投入仍远不能支持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实施对人力、物力资源的要求都比较高,不仅要求实施人员具有相应的素质,还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5、对完善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实施的对策 

通过对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因素的以上分析,我认为新课改要得到合理有效地实施,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努力。1、加强对新课改实施过程的研究。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的课程理论水平,也有利于有的放矢,及时地发现和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政府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开发,整个方案设计是比较细致全面的。相比之下,对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就不够重视,投入也相对较少,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关于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实际上,课程实施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大量的对于课程实施过程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本次课程改革吸取了不少当代发达国家课程理论中的先进理念,在实施中也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新课程实施的配套设施建设。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保障,特别是经费问题。虽然不少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已经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投入仍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的学校,经费问题尤其突出。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配套设施跟不上课程推进的速度,比如,新课程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校就配备相应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实际上许多农村学校在没有加大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是难以做到这一点。这样一来,某些计算机课不过是形同虚设,成为了学生的自习课。另据了解,我国的近几年教育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增加,这也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经费保障。因此,加大政府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加强沟通与对话,重视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课程实施是一项整体行动,只有达成对课程方案的一致理解,形成改革的共识,课程实施才能有效开展。顺利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必须加强课程规划人员与课程实施者、教育行政领导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的沟通;重视课程实施主体对于课程改革的影响。特别要重视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关心学生的需要和人生期望。客观地说,忽视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也是多年应试教育的积弊,然而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不仅有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目标和规划。4、减轻教师负担,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目前,大部分的教师仍是处在升学率的压力下进行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应尽快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唯一标准的状况,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只有做到这些我国的新课改一定会取得相当大的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