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坊小学优秀获奖听课感想选登(一等奖)
发表日期:2013/5/14 16:44:16 出处:本站 作者:王金凤 有977位读者读过
牛津英语3B Unit 5 How old are you? 第三课时听后感
上坊小学 徐萍
3月28日聆听了在我校举行的三年级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片级教研活动,我校的三位英语教师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为片内兄弟学校展示了三节优质课堂,获得了高度赞誉。我从这三节课中也学习到很多,其中第三节课——詹娟霞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主题情景,环环相扣
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通过课前表演直接引入rhyme中新句子的学习:Timefor class but you’re late; Don’t be late for class again. 降低了之后学习的难度。本课时是单元的操练巩固课,每个部分单独存在,没有很大的联系。詹老师的课堂运用一个主题情景巧妙的将各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习完rhyme之后,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Tony过生日的卡通,学生非常感兴趣,看了一分钟停住,教师问“Do you like this cartoon? If you want to take part in this party, you must help Gogo finish some tasks.”詹老师将书上本没有关联的sound time等环节,变成了帮助Gogo完成的任务,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课堂教学有层次,每个环节的关系是递进式的,到了最后部分表演环节的情景非常自然,整节课堂也显得很流畅。
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活动丰富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小组活动比较多:打节奏说儿歌,小组内根据儿歌创编表演,小组内采访填写表格,小组做游戏,小组内表演Gogo生日聚会上的情景等等,学生的一节课唱、说、演,忙个不停,而老师在旁引导组织学生活动,纠正学生的小错误,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学习主体的课堂,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主人。
三、教师教态自然舒适,基本功扎实
詹老师的课堂用语流畅自然,节奏适中,让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听了很舒服,显示出教师本身较强的专业功底。除此之外,詹老师能够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细微的优秀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每个都坐的很端正,每人的脑袋都跟随着老师转,积极回答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一节高效课堂,学习效果肯定是非常的棒。
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可用于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同时我想有些地方可以稍加改进。
1、教师为了创设一个情景,特地花时间给学生观看了一分多钟的卡通片,在后面的任务设计中有一项是:猜测生日聚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猜测作为任务出现不适特别合适,是否可以改变一个情景:小男孩为什么迟到了?原来他的朋友Tony的生日聚会要开始了,可是他还没有拿到邀请卡,因为他有几项任务要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改成:要帮助Tony设计一个特别的生日聚会。
2、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出现数字,但是作为新单词出现的数字在本节课中也应该有所操练。教师可以设计一项通关游戏,如:Tony 生日聚会地点要进入必须通过一组数词关卡。让学生玩一玩数字游戏,巩固对英语数词的掌握。
3、课堂评价没跟上,虽然小组活动比较多,但是教师的评价没有及时更新,到了课的结尾也没有整体反馈,可见,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评价用的比较少。合适的评价机制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小片英语教研活动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3B unit5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上坊小学 詹娟霞
准备几周的实小片公开课终于落下了帷幕,伴随着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其中有令自己得意的教学环节、也有自己感到缺憾的地方,留给我的的感触颇多。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反思:
本节课是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5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一. 让学生感知字母s 在单词中的发音/s/。二. 有节奏地朗读儿歌《Don’t be late again》。三. 能熟练地运用句型How old are you? What about you?询问别人的年龄。本课是综合板块教学课,我先从我们上坊小学的和融课堂教学模式show time 入手,通过学生们表演的“学生迟到”的场景,自然地引出儿歌中的新授句型Time for class,but you’re late. Don’t be late for class again. 然后,通过观察图片、观看动画进行儿歌教学。在领着学生们读儿歌时,我很注意层次性,首先是跟读录音;然后跟读老师,分为第一遍跟着我慢读、第二遍跟着我快读、第三遍边做动作边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有挑战性,学生参与积极。在儿歌教学反馈时,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儿歌,最后还要求学生把儿哥改编成对话。这样的教学可以摆脱公开课中常见的摆花架子的弊端,学生们掌握的比较扎实。接下来让学生们观看Gogo英语视频休息,引出“If you want to watch the cartoon, you need to help Gogo finish tasks.” Task1. Gogo wants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 He wants to know about your age, please help him do a survey. 我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在一个自然的情境中运用句型How old are you? What about you?询问对方的年龄。Task2. Play the game“Turn round and round” ,首先是做游戏,然后让学生感受字母s在单词中的发音/s/. 最后的拓展环节是If you want to go to Tony’s birthday with Gogo,what will be happened in the part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imagine and act. 在这个部分,学生的参与非常地积极,很真我地表现了在生日聚会中热闹的场景,学生们把平时所学运用到对话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整节课,我觉得自己不是纯粹地作为一个老师在进行教学,同时也是投入到学生当中,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投入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被带进来了。因此,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有劲,老师也教得有劲,课堂效率就高了。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精神饱满,声音响亮,掌握的情况也还可以。
通过本节课,也发现了自己在很多方面,也还有不足之处,如板书部分,有的因为慌乱而遗忘了。最后的拓展部分,对活动的要求没有细致地向学生说明。学生的表演和我本身的设计出现偏差。每一项活动,学生操练的不过多,时间掌控的不好。最后我们的课堂评价也忘了反馈给学生。此外,我在上课过程中尽量想用全英文授课,即使学生不能全明白,也尽量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让他们明白,但可惜自己在口语方面还有所欠缺,说错了好几句,以后我可要在这方面加以锻练了。
总之,这次公开课都是我成长的一个台阶,无论是轻松登上,还是手脚并用,这个台阶都是我的一次历练,希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茁壮成长!
最后我想说:我知道每上完一节课都会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结束,重点是过程中我经历了什么并及时地去反思学到了什么,这才是我人生中真正的财富!
听 课 思 考
史兰芳
4月12日和4月19日,我共听了三节语文课,都是我们学校语文骨干上的。
听课前,我并不知道这次听课所需要着重了解和考量的点究竟在哪里。听完汤老师的课,听她介绍,我才知道,这次教研的目的是探索和融课堂的语文教学模式,几步几法。仔细想想,是有那么一回事。她的课,还有戚老师的课,都是按照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所得,然后提出较为深刻的问题,再共同讨论的程序进行的。虽然,我因为年纪大,本身又缺乏系统的思考能力,所以并没能真实揣摩出究竟有几步几法,应该在何时何处实施这既定的几步几法。但这两节课,由于教师课前准备很充分,导学案的设计是围绕教学流程来完成的,学生有“法”可依;特别是备课时就考虑到教学中的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生有话可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针对王必闩教授所说的“课堂教学忌六无”,在汤老师特别是戚老师的课上,无论是从导入、目标、过渡的环节来说,还是考量互动、小结、反馈环节,都有清晰的展示。所以,课堂教学显得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过程流畅,自然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注定是一个无法完满的过程,因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群体参与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全部预设。戚老师的课前准备及平时的学生训练相对来说更为充分和扎实些。他的小组分工,组长的组织是明确而有力的,学生回答问题也是非常有条理和完整的。另外,教者很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和过渡,使得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和谐。汤老师的课件如果能多考虑其实用性,小组合作是经过实实在在的历练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由此,我对课堂教学中的两个点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两个点,一是导学案,二是小组合作。因为这两个方面我在教学中都涉及过,也想得多些。我认为导学案最大的作用,是让学生在课前就能基本把握课文中的字词句的基本知识,让师生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对文章写法的揣摩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导学案的要求须有层递性,不同年级对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也应有所不同。而小组合作必须实实在在地在教学中反复实施,让学生自然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上加强训练和组织,而不能因为活动需要而临时使用一下。我们的教研课必须更是一堂优质的常态课!
教无定法。是否一定要遵从几步几法才是合格的课,我觉得还是得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班级情况、教学需要而定。但,他们所展示的和融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有让我想试一试的冲动。
2013-04-23
听课研究综述
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潘美霞
2012至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有幸听了本校三位老师的“和融课堂”模式展示课,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吟,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戚荣晓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他沉稳清晰的教学思路,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汤春燕老师以情动人,“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张生梅老师的亲切、宁和、舒缓,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值得学习的优点:
一、 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些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海伦·凯勒》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必须力透文字张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烈烈的语文味道。“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汤春燕老师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此刻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悟,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想象并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步入一个学习语文的状态中。戚荣晓老师始终尊重学生感受,当学生了解到文中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特殊本领时,让学生想象你心目中想设计的水上飞机是怎样的,具有哪些本领。学生顿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表达的欲望马上展现出来,他们个个争着发言,述说自己未来想创造的飞机,讲得头头是道,一个比一个精彩。张生梅老师在复习导入之后,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戚荣晓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汤春燕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所听到的每堂课都做到了上面所提到的这一点。当然,他们的方法却各有千秋。如汤春燕老师执教的文中写海伦学盲文“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写海伦学说话“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获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这两个重点段落先采用整体感悟,给了你什么感受?为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反复读,读中悟,悟中读,能读好,就说明读懂了。戚荣晓老师执教的《水上飞机》,课文主要内容是大海上有一只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于是两者之间展开了对话,从对话中小海鸥知道了这时一架水上飞机,并且知道了水上飞机的本领很大,心里顿觉很佩服。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戚老师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在小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学们的朗读让听课者有了一种震撼心灵的感受。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达到的语文课堂的美好境界。
三、创设情境,巧妙衔接.
三位老师都能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是简单生硬地引入课题,而是先通过视频、教具或演示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戚老师、汤老师的课,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巧妙的事例导入,以及课堂的细节设计都很好,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而且很愉悦的去获取知识。
比如戚老师在学生朗读到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时,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水上飞机的特点为它们起名字,并紧扣省略号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你心目中想设计的水上飞机是怎样的,具有哪些本领。学生顿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表达的欲望马上展现出来,他们个个争着发言,述说自己未来想创造的飞机,讲得头头是道,一个比一个精彩。有的说:“我创造的海上飞机能清理海上的垃圾,还能将这些垃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有的说:“我创造的海上飞机能将海水净化为淡水,供人类使用。”有的说:“我创造的海上飞机能自动检测到海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并进行清理,我叫它海上防爆机。”……确实,孩子们的能力超出了老师的想象,他们确实很棒。再有,本文主要是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写的,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话的写法,关注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让自己也逐步掌握这些对话的写法,并正确运用标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们都能够基于教材同时又灵活处理教材。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操练巩固环节,这样的循序渐进,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能突出重点难点、使难点易化。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已经做到了引导学生思考。
四、评价及时,激励有效
教师们能够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当堂训练及时巩固。精心选择提供即时训练的习题,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或通过口头回答或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习题做到有代表性和层次性,对学生易做错的题型或题目设计适当的重复练习。
自我反思:
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那就是“放手”——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坚定地退一步。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教师也不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一引导,学生的思维马上跟上来,学生的优秀表现肯定源于老师平时的指导、训练。在课堂的演进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预设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能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开讲了,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让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课前预习不能停留于教师口头泛泛的布置。必须给予明确的要求和恰当的目标。先学后教,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学解决一部分问题,既节省课堂时间便于提高效率,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积极主动运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学会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加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合理划分小组、对组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学生的表达、倾听、评价三方面提出要求、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培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直到规则内化为学生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担负更大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介入,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灵活地对生成的问题加以解决,保证合作的效率。不能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问题要具备实效性,探究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为研究而探究,不能形式重于内容。学生交流可以增加相互质疑和评价,适当放手给学生,让生生间有质疑、有评价,从而达到共同提高为目的。
三、教师的课堂评价不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互动及调动课堂气氛,多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与赞许,营造轻松、愉快、活泼、振奋、情意交融的课堂气氛,这样更能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不能泛化,评价方式若能够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将有效提高评价的深度和广度。
四、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紧扣课堂教学实际,清晰、直观,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以图片、表格等代替大段的文字。必要的时候要有适当留白,不要让课件牵着学生走,一张张幻灯片演示结束,却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板书。必要的板书是对重要知识的巩固,教师通过精心的板书设计,还可以辅助学生明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榜样就在身边,我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听《认识三角形》一课有感
江宁区上坊小学 丁美红
今天,百家湖片的数学赛课活动在我校举行,上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共有五位老师参赛,每节课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钻研,各有特色,其中陶吴小学梁老师的那节课印象较深,下面我就谈谈听课体会。
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本课的重点是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是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梁老师的课体现了以下几个层次: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清楚、直观的感受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并引导学生优化方法,寻找更快捷、方便的方式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接着进行了适当拓展:三根小棒能围城三角形,第三根有多长?4cm 、7cm、( )cm,通过这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把握符合要求的范围,(整数范围内)培养数感,进一步明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建议:
(1)方法优化时,若能引导学生明白算理就更好了,为什么只要看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的一边就可以呢,要使学生理解:最短的两边之和已大于最长边,其他两组肯定符合,做到知其然,更知道其所以然就好了。
(2)最后拓展练习,确定范围时,若能从整数范围拓展到小数范围,思维层次会更高。
苏教版四年级《认识三角形》的听课反思
上坊小学 张海芹
3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百家湖片关于《认识三角形》课例的数学教研活动,老师们展现了各自的教学风采,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特别是百家湖小学的朱丽娟上的《认识三角形》给我的启发最大,同时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下面我谈谈我的感受:
1、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动手操作时,在教师的引导、课件的演示下,学生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在新的矛盾冲出中找到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只要把两条较短的边相加,得数比第三边大就可以了。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能解决问题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优化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发现的规律中,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即: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课件演示,发现规律----抽象概括特性----应用深化特性。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引导学生想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才能够将知识记得更牢固。
2、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使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实际情景中去实践数学所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在学生已经掌握“在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数学知识后,教师出示一副生活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学校到达少年宫走哪条路线最近,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出走第二条路线,从学校直达少年宫近,最重要的是怎么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3、 注重思维的严谨性
在练习中出现这样一道题,出示两条边,一条7厘米一条3厘米,问学生第三条活动边的取值范围。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活动边的范围是5厘米至9厘米,接着朱老师追问,那4.1厘米、4.2厘米可不可以,9.9厘米、9.8厘米可不可以,从而学生意识到活动边还可以是小数,最终得出活动边是大于4厘米,小于10厘米。朱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注意了数学的严谨性,我相信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拥有的良好数学思维,需要在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积累。
总之,本节课,朱老师采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朱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