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校本研修>>语言文字>>正文

“补课”与阅读(戚荣晓)

发表日期:2016/1/5 10:05:28 出处:本站 作者:吴良胜 有882位读者读过

“补课”与阅读(戚荣晓)

    读吴非先生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觉得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跟你聊天,所说的都是课堂上每天都在发生的小事,甚至是被我们忽略或者未曾发觉的小事。然而,就是这些小事,却包含着许多关于教育教学本质的问题,关于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问题。吴老师用浅显、自然、谈话的语言娓娓道来,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自己在教学中影子,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亦给我以深深的启发和无尽的思考。

    前几天,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孩子语文学习最近怎么样?”在电话里我简单地描述了几句:“如果题不难,成绩还不错。但是一遇到难题,就好像深入不进去,也不愿意思考。”家长也很无奈:“提起儿子的语文,我还真有点头疼。”我问:“那他平时喜欢读书吗?”家长疑惑了一会儿,说:“不是特别喜欢,但也不是一点不读。平时也喜欢看一些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还有一些像《查理九世》一样的校园小说。但是经典读得并不多。”“哦,那《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还有《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一些科普读物读过吗?“我接着问。“没有,她对历史、科普类的书都不太感兴趣。”家长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有些问题。”我顿了顿说,“还是要让他多读书啊!”家长说:“是的,可是他不爱读,有时候我也没有办法。而且,他还跟我说,班上的好几个好生平时也不怎么读书,可每次成绩考得也很好啊”……

    是啊,成绩不好的孩子肯定是不爱读书的,可确实有许多孩子,平时也不爱读书,成绩却一直不错,这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该怎么去解释呢。翻看到吴非先生《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其中有这么一篇,题目叫《有阅读习惯才可能有优势》,也描述了这样的问题所在。他在书中说道:老师总是教育学生或家长,最重要的是阅读兴趣的培养。然而,家长觉得那是冒险的,测验考试少了几分,就会让家长们倍感压力,而少读几本书,对学习是不会有影响。吴老师的话验证了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对学生成绩或者分数的追求是迫切的,而培养阅读兴趣,花大量时间去课外阅读无疑与辅导班快速实用的题海练习,考试指导相违背。然而正如吴老师在书中所说:许多高分录取的文科大学生,对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往往是空白的。这样的高分学生,阅读能力没有达到建设文明社会需要的水平,缺乏想象力和好奇心,缺乏创造精神。读到这里,我又忽然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吴老师也说:“阅读基础好的人,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向导,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

    我很认同,以前我也会觉得读书所带来的改变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而考试就摆在面前,所以还是觉得不如给学生多做一些练习,多花一些时间来得直接,效果更显著。可回头想想,我们自以为做的对的,也许是与教育的本质恰恰相反的。老师可以送走一批学生,迎来新的一批学生,然而,我们耽误的可能是一批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读书时光。

    读着吴老师的书,我忽然有种顿悟的感觉。考试成绩和分数固然重要,然而与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未来发展相比较起来,暂时的分数显得是多么的短视和浅薄,教育是塑造的灵魂的事业,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程,绝不是几次看起来令人满意的分数。而阅读的功效也绝不仅仅是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帮助点燃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必要的。同样,阅读也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需要各科老师都重视起来。一旦学生的思维版图被打开,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建构起事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这远远要比最简单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补课”更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