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你有多少?
发表日期:2013/12/3 20:53:12 出处:本站 作者:王金凤 有652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你有多少?
——上坊小学 喻静
今天我们上坊小学的语文教研活动请来了东山小学的汪璐璐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听她上课,她上课的风格就是我喜欢的Style!
虽然与汪璐璐老师不熟悉,但是对于她的了解真实来自四面八方。听圈内人说过,她是研究生毕业,对语文教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她很爱读书,还倡导我们年轻人要多读书,要学会思考,并且要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
汪老师今天给我们送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夕阳真美》这一课,课文通过描写美丽的夕阳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最美不过夕阳红的美好情感。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从汪老师的这节课中所获得的感受:
一文题材,把握文章感情流向,一个好的导入不可或缺
上课伊始,汪老师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早晨太阳升起的图”,她问孩子们“早晨的太阳,我们称它为什么?”——“朝阳”;第二幅图“傍晚太阳落山图”,问孩子们“落山的太阳,我们称它为什么?”——“夕阳”,接着她便配乐抒情,用大段的优美语言描述美丽的夕阳,然后问孩子们“这样的夕阳怎么样?”——“真美”,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导入到今天的课文,而且在深入学习之前孩子们就已经对夕阳的美有了一定的印象。
当然,不是所有的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都可以很好地运用这样的导入,相同的教学环节因人而异,产生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与老师的铺垫渲染有关。汪老师本身语文的功底就深厚,再加上自己先前已对夕阳景色观察,早已把夕阳的美记录在了心里,她用优美的语句描绘着美丽的夕阳,在配上舒缓的音乐,一幅柔和的夕阳美景浮现在眼前,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她吸引了进来,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学习。
所以,好的导入很重要,但是如何让课文的导入精彩实用呢,那么老师对文本的把握就非常重要。把握课文的题材,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样才有助于设计文章的导入。本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文章,感情基调和谐柔美,所以在一开始老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和配乐朗诵,把学生渐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合理有效的铺垫。
二、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在今天的课堂上,汪老师做到了“三读”,她把学生朗诵始终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中。
“一读”:首先,她请了五名学生来分段落朗诵课文,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同时在读的时候还引导孩子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披”“连绵起伏”等等词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夕阳的美丽。最后她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们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绝大多数孩子们一眼就找到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傍晚,爷爷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此时老师相机提出“总起句”的概念,让学生们大致了解“总起句”的作用,这位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读”: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感受夕阳的美,老师让他们默读课文的3、4、5小节,找出太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次孩子们很明确,通过默读孩子们大致找出了太阳的变化词语——西斜、下沉、落山,此时孩子们能清楚的地了解傍晚太阳的变化,这位下面更好的感受夕阳的变化埋下伏笔。
“三读”: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都会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品读和思考。这节课中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次让孩子们扣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例如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老师让学生们分别读该小节的三句话,并且请孩子们来概括每句话写的内容,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三句话分别描写的是“太阳”、“天空”和“西山”。老师接着让孩子们继续拼读这一小节,让他们找一找文中是如何描写“太阳”、“天空”和“西山”的。这样,在反复的品读中,孩子们很快便理解了“西斜的太阳”、“刺眼的光芒”、“深蓝的天空”、“连绵起伏的西山”、“壮丽的余晖”等,此时孩子们对夕阳的美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本堂课中的读书环节不止这些,可以看书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了不可磨灭的重要环节。
三、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感情、表达自身感受的平台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汪老师始终把“小组合作”运用其中。比如“合作读书”、“合作实验”、“合作研讨和发言”等,她指出之所以主张小组合作是因为在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下,孩子们能与同伴进行交流,他们没有约束感和畏惧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讨论与交流,能够激发学生更好的思维的迸发。这一点我很赞同,在本节课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很好地应验。在孩子们学到文末时,爷爷奶奶的感情充分的抒发——“夕阳真美呀!”此时在场的每一位二年级孩子也能感受到夕阳的无限美丽,但是课文真正想表达的“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情感还没有激发出来,老师边让孩子们听《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歌,欣赏老人的图片,让他们小组内读读这句话,然后思考“你觉得爷爷还想告诉奶奶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少有孩子能够感悟出爷爷奶奶之间的那份长相厮守的真情,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孩子们在组内你一言我一语,也许一个孩子不经意间说出的“奶奶也美”“、爷爷爱奶奶”这样的词语就能够帮助组内绝大多数孩子理解“夕阳真美”这句话背后的真正内涵。正如课上第一个孩子说道“在爷爷眼里,奶奶和夕阳一样美”,此时老师的教学效果已经达到,没想到又一个孩子举手回答“老师,我觉得夕阳虽然很美,但是在爷爷眼里奶奶比夕阳还要美!”哇,此时全场的听课老师都不由自主地为这位孩子精彩的发言鼓起了掌。瞧,在短短的三十多分钟内,孩子们能够有如此高的觉悟真是着实让人惊叹,难道不能说这是“小组合作”的功效吗?
但是,“小组合作”不能仅限于一种形式,更要付诸于日常教学中来,如何让“小组合作”行之有效,汪老师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即:小组合作要做到分工合理、要求明确、评价的到位。这三个环节一定要扎实到位,只有让组内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地融合到活动中来。当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真正的“小组合作”要安排在“学习困难处”、“问题开放处”、“拓展延伸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四、让“音乐图片”成为学生读好书的拐杖
在汪老师的这节课中,她穿插了各种优美的音乐,伴着音乐朗读课文更能激起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由于东山小学长倡导的是“友善用脑”理念,老师把本课夕阳变化过程编成了一首小儿歌《夕阳真美》,所有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老师借机带着孩子做起了“健脑操”,本来孩子们开始疲倦了,此时的健脑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缓解孩子们的脑部疲倦,真是“一石二鸟”之举。
汪老师在后来的介绍中还强调了一点,她说她备课没有花很长时间,可是她在做课件的时候花了好几天,原因是她课件中选用的每一张图片都是经过她的深思熟虑才搞定的,她认为好的课不仅要布局合理,就连辅助的课件都要认真制作,她所选的图片都是跟课文中每一处景色恰到相连的,只有这样精心做准备,才能收获更多的效果。
在这堂课中,让我眼前一亮的环节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沉”这个字,“沉”和“落”两字的意思一样,但是为何在文中说太阳渐渐下沉呢?为了便于理解与区分,老师和孩子们当堂做起了小实验——用一个原片当做太阳,把它让在装满水的小缸里,孩子们亲眼见证了“下沉”的过程,一下子就领悟到了“沉”是慢慢的,而“落”的速度快。看,原来语文课上的动手实验,也能为我们解决很多语言无法描述的意思,这尤其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有趣、更有说服力。
其实,一节出彩的语文课真的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噱头,真正的好课归根结底就要上出“语文味”来。我们教语文的如果抓不住这个本质,我想我们离一堂真正语文课就越来越远了。还好,当我在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机会像汪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学习,我刚到万分的荣幸,有了他们这样睿智的老师的指引,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走的越来越远,步子越来越稳的!